当前位置: 首页 > 电脑常识

电脑发展历史,电脑的变化史

  • 电脑常识
  • 2023-11-21

电脑发展历史?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那么,电脑发展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国内台式电脑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1)大型主机阶段

20世纪40-50年代,是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2)小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一次“缩小化”,可以满足中小企业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要求,成本较低,价格可被接受;

(3)微型计算机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是对大型主机进行的第二次“缩小化”,1976年美国苹果公司成立,1977年就推出了AppleII计算机,大获成功。1981年IBM推出IBM-PC,此后它经历了若干代的演进,占领了个人计算机市场,使得个人计算机得到了很大的普及;

(4)客户机/服务器

即C/S阶段。随着1964年IBM与美国航空公司建立了第一个全球联机订票,把美国当时2000多个订票的终端用电话线连接在了一起,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客户机/服务器阶段,这种模式至今仍在大量使用。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中,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而客户机是网络的基础,客户机依靠服务器获得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而服务器为客户机提供网络必须的资源。C/S结构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大大减轻了服务器的压力;

(5)Internet阶段

也称互联网、因特网、网际网阶段。

中国个人电脑发展史

(1)第一代电脑(1946—1958年)

第一代电脑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因此,通常人们又称第一代电脑为电子管电脑。用水银延迟线或阴极射线管作主存储器,用磁鼓作辅助储存,采用纸带、卡片、磁带等进行输入和输出,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写程序。这一代电脑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科学研究。它体积庞大、笨重、耗电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维护困难。其主流机器为UNIVAC。

(2)第二代电脑(1959—1964年)

第二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减小,但功能增强,这一代电脑又被人们称为晶体管电脑。辅助存储器采用了铁氧磁芯和磁鼓、磁盘,开始用高级语言(FORTRAN、COBOL、ALCOL等)编写程序,并出现了管理程序。该阶段的电脑使输入、输出和运算可“同步”进行。电脑的应用已经从军事领域和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它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耗电量减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强。其主流机种为IBMT00系列。

(3)第三代电脑(1965—1970年)

第三代电脑的硬件部分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体管,因此又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脑。采用微程序技术和流水线技术提高了电脑的灵活性和运行速度;方面管理程序已经发展为操作,并出现了诊断程序。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

1971年谁发明了电脑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从1946--1958年左右。这代计算机因采用电子管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低,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

第二代是晶体管时代,约为1958--1964年。这代计算机比第一代计算机的性能提高了数10倍,配置开始出现,一些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相继问世,外围设备也由几种增加到数十种。除科学计算而外,开始了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应用;

第三代是集成电路(IC)计算机时代。约从1964--1970年。主要由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组成。其电路器件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芯片上集成了几十个到几百个电子元件,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显著减少,计算速度、存储容量、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有了操作,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并和通讯技术结合,使计算机应用进入许多科学技术领域;

第四代便是大规模(LSI)电路计算机时代。从70年代到现在。大规模集成电路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芯片上可以集成上千万到十万个电子元件,使得计算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百万次,计算机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

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人工智能化等几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1946-1956年电子管计算机的时代。

最开始的电脑

(1)第一代电脑(1946—1958年)

第一代电脑的主要特点是采用电子管作为逻辑元件,因此,通常人们又称第一代电脑为电子管电脑。用水银延迟线或阴极射线管作主存储器,用磁鼓作辅助储存,采用纸带、卡片、磁带等进行输入和输出,用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写程序。这一代电脑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科学研究。它体积庞大、笨重、耗电多、可靠性差、速度慢、维护困难。其主流机器为UNIVAC。

(2)第二代电脑(1959—1964年)

第二代电脑的硬件部分采用了晶体管作为逻辑元件,体积减小,但功能增强,这一代电脑又被人们称为晶体管电脑。辅助存储器采用了铁氧磁芯和磁鼓、磁盘,开始用高级语言(FORTRAN、COBOL、ALCOL等)编写程序,并出现了管理程序。该阶段的电脑使输入、输出和运算可“同步”进行。电脑的应用已经从军事领域和科学计算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它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耗电量减少、速度加快、可靠性增强。其主流机种为IBMT00系列。

(3)第三代电脑(1965—1970年)

第三代电脑的硬件部分使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代替了分立元件晶体管,因此又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电脑。采用微程序技术和流水线技术提高了电脑的灵活性和运行速度;方面管理程序已经发展为操作,并出现了诊断程序。

以上就是电脑发展历史的全部内容,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四代,每一代的主要元件如下:1、第一代计算机:第一代机是以电子管为逻辑元件的计算机。2、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机是以晶体管为主要逻辑元件的计算机。3、。

猜你喜欢